
你的位置:优游娱乐平台官方网址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09 点击次数:181
《大学》的八目是格物,致知,正心,诚意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。
这八目,是一个君子的成长次第。
在电视剧《商道》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儒商,郑治寿。
这个人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,有策略,有野心,有手段,也有着沉重的原生家庭创伤,内心想做一个儒商,最后却把自己活成了内心最讨厌的样子。
儒商在大学里的说法是: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的内圣外王。
洪得柱生意之道的理念,就脱胎于此。
而郑治寿的儒商,不是内圣外王,是外儒家内霸道的王霸之道,这从他背叛洪得柱,入主松房,截断湾商资金链,在松房站住脚跟后,又赶走朴周命的两姓家奴的经历上可见一斑。
01关系好坏,在刺刀见光时见分晓
人与人之间的情谊,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,平时你甜言我蜜语,各取所需,不过是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应酬,和互相捧场。
只有患难才见真情,关系好坏,要在刺刀见光的时候,才能见分晓。
就像郑治寿背叛湾商的桥段,
当郑治寿看到洪得柱带着林尚沃去平壤,而自己被晾在一边时,心生嫉妒,下定决心,要离开湾商。
而老谋深算的朴周命,为了防止他回头,就让他在离开湾商前,想办法夺取湾商的商权。郑治寿经过详细计算后,下死手封了湾商的大定江海口,直接切断湾商资金链。
当一个有能力的人学坏的时候,能力越大破坏性越大。
只此一招,湾商就陷入困境。
洪得柱拿他当女婿,他却一招废了洪得柱,真是人无害虎心,虎有伤人意。
这成年人的利益冲突就八个字:刺刀见光,寸步不让。
所以,古人说: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也许有的小伙伴会说:“他不是学儒家的?学君子的吗?”
这话有些理想主义,学儒家的不错,可他不是圣人啊,不是圣人就会有烦恼,有烦恼就会伤害人。
一心开二门,真如门和妄想门。
除非妄尽归真,否则就会有烦恼,就会有嫉妒,遇到利益冲突,就会下狠手。
然后还要找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,安慰自己和他人。
就像郑治寿离开时,对洪得柱说的: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。”
这理由,简直就是侮辱洪得柱的智商,不过是自我安慰的逃避罢了。
0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
是人是鬼,只在一念之间。
郑治寿的背叛,不是他瞬间决定的。
郑治寿的第一次动摇,是偷听到洪得柱与斗冠的谈话。他们讨论的内容是郑治寿的人品,以及对他未来的安排,提到做女婿可以,做继承人不行。
这无意中的话,让野心勃勃的郑治寿发生了动摇,这真是君不密则失臣最好的诠释。
而作为郑治寿本人,他心中并没有儒商的风格。
既没有儒家生意之道的认知,也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省察功夫。
有的只是野心、欲望、怨恨,还有不择手段。
当朴周命递来橄榄枝的时候,郑治寿不是选择格物致知,去除内心的欲望,完成大我的升华,而是来了个,卖主求荣,良禽择木。
其实,郑治寿,不是不想做君子,而是当欲望的洪水来临的时候,他没有“内心乐园”,最终被欲望吞没了而已。
试想一下,如果老郑能够像林尚沃救张美玲的时候一样,心有乐园,先调频后做事,先转念后救人。
那以他郑治寿的才华手段,加上利他的道心,朝鲜第一商人自然非他莫属了。
如何心有乐园呢?
找一本经典,比如《论语》、《传习录》等,熟读背诵,知意践行,最后把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的四无碍融会贯通,就是构建你的内在乐园了。
当然,事到临头呢?
依理而行事上磨,先调频后做事,就对了,你不妨一试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